有些人对患上白内障忧心忡忡,有些人却满不在乎,这是两种极端的态度。白内障很常见,50~60岁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率为60%~70%,70岁以上的达80%,80岁以上的老年人几乎100%。其实白内障并不可怕、它是人体老化的一个自然过程。
与年龄相关的晶状体混浊就叫做老年性白内障。一般对于早期白内障,可以先尝试滴一些治疗白内障的眼药水,或服用一些补肝肾明目的中成药等。目前没有任何药物的治疗可以达到白内障彻底消失的作用。不过,随着医学发展,较之过去,白内障手术方式有了很大进步,手术简便快捷、术后反应轻、视力恢复程度高,白内障是致盲性眼病里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种眼病。
“等白内障成熟期才做手术”的说法已经过时了。所谓白内障成熟是指眼内的晶状体完全混浊,旧的教科书对白内障的手术指征之一也需要晶状体完全混浊,但是现在用的手术方法是超声乳化术等,并不需要晶状体完全混浊,因此旧的概念已经完全被颠覆。为保证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,一旦视力有比较明显的障碍,可以考虑及早手术。目前结合中国的国情,白内障手术适应症是,视力障碍确认是晶状体混浊导致,远视力低于0.3(或视患者诉求)。
白内障不及时做坏处多
一些老年性白内障患者,在出现较明显视物模糊,并影响到工作和生活时,仍认为白内障反正是属于老人病,治不治都无所谓。实际上,伴随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,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增高,早日手术,让视力得到改善或恢复,更有利于充分享受人生,何乐不为?其次,中老年人常兼患有糖尿病眼病、眼底出血、老年性黄斑变性等损害视力的眼病,混浊的晶状体将妨碍医生对于其眼底情况的判断,而失去及时、有效治疗的时机,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改变。再有,白内障病程越久,晶体明显混浊或晶体核变更硬,加大手术操作的难度,增大术后反应,延缓视力的改善。还有是,白内障由于晶状体过熟而不做手术,有可能引起青光眼、葡萄膜炎等并发症,如果“熬”到这时才“被迫”手术,疗效也许大打折扣。因此,白内障患者经确诊后,就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,视力障碍明显,已影响到生活和工作时,就应考虑手术。
并非所有人适合做
上了年纪的人全身病往往很多,如糖尿病、冠心病、高血压、尿毒症等,如果体质确实很差,可以先调理后再考虑手术。但是,现在的手术精细,属微创手术,手术切口小于3毫米,手术时间仅仅需要10分钟左右,不但可缩短术后复原时间,更能减少组织伤害,所以即使是身体较差的老人也能承受,比方有些冠心病、糖尿病患者只要病情稳定,术前做好检查、术中做好监控,手术还是安全的。再者,看东西清楚了,心情也乐观了,也许对治疗身体的其他慢性病的康复有帮助。
视力不好主要不是由于晶状体混浊造成的,不要做。实际上老年人的视力下降的原因很多,除白内障以外,较常见眼病有老年性黄斑变性、缺血性视神经病变、视网膜中央静脉(或动脉)阻塞、青光眼等。当然如果晶状体混浊也是视力下降的原因之一,也可以考虑做,但是术前就要对术后视力恢复的期望值相应降低。
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,白内障的“障”,患者感觉到没有?患者若感觉不到白内障已经障碍了他的视力,医生和家属没必要强求他做。有些患者的远视力确实不好,但是他对远视力没有迫切要求,反而对他现有的近视力感觉满意,甚至以还能阅读、看报感到自豪。这种情况如果经过解释还是想不通,家属就不要勉强。
白内障手术也有“缺点”
任何手术都有需要不断完善、提高之处。白内障复明手术,从古老的针拨手术到当今的超声乳化、飞秒激光,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时代,但是仍不能说已经尽善尽美,完全符合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。白内障手术的复明的道理,一是去除混浊的晶体的障碍,二是植入有屈光度的人工晶体,就好像在眼睛里面崁入一块眼镜片而提高视力,最遗憾的是当前的人工晶体没有调节功能,因此植入的晶体如果为了保证视远的要求,视近就不能清晰。文章开头的老人所抱怨的,就是这个原因。目前也有类似多焦眼镜的多焦点人工晶体的设计,但是自然调节功能毕竟不能完全自如,目前临床还没有常规应用。对于这个难题,目前的变通方法是,准备手术了,患者最好先要与医生沟通,提出对术后视力的期待(尤其是职业或生活兴趣的需要),医生可根据患者的需要,适当调整晶体的屈光度数,兼顾远、近视力的需求。
手术后要定期检查
对视力而言,白内障手术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,需要特别提醒的是,白内障是困扰老年人视力的主要原因,但并不是唯一原因,经常遇到有些患者抱怨手术后视力提高不满意,或手术后当时视力很好,若干年后视力又下降了,便以为是手术“不彻底”,或“白内障复发”等等,其实很可能是由于患有黄斑病、青光眼、视神经病、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血管硬化等其他病导致的。